在松江區的泗涇鎮,去“泗涇大街”排隊買“阿六湯圓”,是當年許多松江人元宵節的保留節目,但這樣的場景已有很多年不見了,因為“阿六湯圓”差不多已失傳。
  “吃的時候,先咬上一小口,小心吮吸盡裡面的湯汁,然後細品慢咽。”花甲之年的泗涇人張阿婆回味起兒時的美食,意猶未盡。有一句打油詩描述了當時的幾樣美味:“阿六湯圓廣利粽,洪喜攤粉味不同,腐乾出自三星齋,洪興美酒醬同豐。”其中張協興湯糰店初創於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店主張六初,小名“阿六”,所以他包的湯圓得名“阿六湯圓”。
  昨天,記者來到泗涇鎮,尋找松江人記憶中的美味。遍尋半條街,終於在一位水果攤老闆的指點下,找到了88歲的汪佩芳——“阿六湯圓”創始人張六初的兒媳,當年她和丈夫張鳳祥繼承父業,將家族生意經營得異常紅火,攤位前每天排滿了慕名而來的食客。回憶起當年的盛況,汪佩芳流露出留戀之情,但問及“阿六湯圓”為何消失時,王佩芳三緘其口,不願多提。
  泗涇鎮文史工作者李德復說:“阿六家湯圓用料考究,用松江特色香粳米磨成水磨粉,餡子選用純精腿豬肉,製成肉糜後再放入麻油、芝麻粉及其他調味料。在製作湯圓時,也有獨到的手下功夫,搓、撳、揉、捻、捏都恰到好處。並用肉皮熬成凍,抹入肉餡中。燒煮湯圓還有特別的火候要求,因此煮熟後晶瑩剔透,大而飽滿,咬下去就是一包鮮美的湯汁。”
  1928年張六初去世後,“阿六湯圓”總共傳了三代。現在張六初的後代仍有定居在泗涇的,但都不再從事飲食行業。現在,泗涇鎮還有幾位會做“阿六湯圓”的老師傅,但大多年歲已高。如今,對於消失50多年的“阿六湯圓”,人們期待它能重回餐桌,但理清知識產權關係、合理經營管理,是其面臨的棘手問題。
  本報記者 江躍中 通訊員 居嘉  (原標題:“阿六湯圓”去哪兒了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7tsdyj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